为纪念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由德阳市政府、北京国际交流协会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代表处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汉旺论坛:防灾、救灾与灾后重建国际研讨会》,近日在“十大极重灾区之一”的绵竹市举行。我院王立彦教授受论坛邀请,出席并发表题为“审计与内控:救灾与灾后重建的效率保障”的主题演讲。
四月下旬雅安地震发生以后短短二十天内,香港议员在立法会激烈争议特区政府拨款救灾,令国人惭愧和反省;中国红十字会持续遭遇信任危机,募款不顺利。还记得五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唤起和集聚了全社会的爱心、同情心、公益理念。然而在短短五年时间,全社会民众的朴实爱心、同情心和公益理念,迅速地被消费、被消耗、被侵蚀,严重伤害公民的善意。
汶川特大地震五年来的许多负面事实表明,即使是公益善事,如果缺少合理有效的审计监督和内部控制,必然滋生发生低效率、乱效果弊端。
救灾、灾后重建、慈善公益事业,是积聚和使用公共资源,需要怀着自律心做事情,但只依赖自律心是不够的。为了保证救灾与灾后重建的有效性,为了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必须注重和强化审计监督和内部控制。还必须认识到,审计监督属于事后外部措施,审计实施的追查评价是马后炮,作用力在于威慑,最好的效果也就是“下不为例”,恶劣后果已经造成,已经不能挽回。在操作层面,审计必定需要强化。但是,审计属于事后行为,仅靠审计远远不够。只有政府机关和NGO公益组织都真正地建立内部控制机制,才是强身内功,依靠内部控制制度的保障作用,追求防微杜渐、事前防范、事中及时纠错的效果,达到从事后纠错到事中控制、再到事前防范的境界,防范于未然,变“亡羊补牢”为“未雨绸缪”。
新闻链接:(科学防灾减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组图)-搜狐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