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场,这个名字对于很多北大学子并不陌生。多少个日子,下课后从成人直播楼走向农园的匆匆路途,倏尔抬头,便可在雾霭中看见街道对面工场的招牌。以灯泡作为LOGO的图案,给人带来一种后工业时代的复古与神秘,同时也似乎是在昭示着乔布斯式的创造与激荡。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对创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许是出于对平凡生活的不甘,又或许是由于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我和我的好搭档建立了一个创业团队,但在点子与执行的纠结中体味着筚路蓝缕的艰涩。谈论梦想并不是文青的专利,我们也把自己定位为梦想导向型,希望做出一款改变同龄人交友模式的产品,但现实带给我们的困惑更像是古印度汉诺塔式的难题,在搬动金片的递归中又受困于人员、执行和经验的掣肘。梵音低吟,我们也感到难言的迷惑。
在得知学院开展InnoCampus创业活动后,我们感到十分荣幸,经过一番申请也幸运地得到了与创新工场合伙人郎春晖女士直接对话的机会,当然也被准许参加第二天的工场参访。5月27日下午,我们如约与工场高管会面,令我惊讶的是,参与此次活动的近十支团队中唯有我们是本科生,而身旁则是深谙商场逻辑,实战经验丰富的MBA师兄。然而我们并未因此妄自菲薄打退堂鼓,依旧正式地递交了我们的商业计划书,与对座的高管与师兄交流我们对于市场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望。郎女士不愧是有着十多年TMT产业投资与研究经验,对于业界可能出现的创业方向以及不同产业的运作流程了然于心,谈笑风生。对于热门的O2O以及匿名社交,一场小小的咨询会也成了各方各抒己见的场所。对于大学生创业,从投资人的角度郎女士强烈建议我们先进入一家创业公司实习,了解一款互联网产品从构思到上线到运营和维护的全过程。急功近利会导致很多本可以避免的错误发生,例如社交软件垃圾评论屏蔽机制对于一个跟随产品团队做过类似项目的人而言或许并不困难,而对于缺乏经验的创业者来说或许需要在代码世界中探索九个月的时间。基于此,我们对于我们产品的实现以及相应周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坚定了做出产品demo的决心。
第二天下午,我们来到了位于中关村鼎好大厦10层的创新工场。进入工场正门之前,便被其独具匠心的设计所吸引——一窝发光的鸟蛋,寓意着“我们孵化的不只是项目”,凸显其构思之趣。人力资源总监李心霞女士为我们做了创新工场的介绍展示。创新工场作为一家专注于移动互联网投资的的早期投资机构,着眼于种子期、天使期以及A轮、B轮融资,作为国内一流的创业平台,创新工场不仅提供创业所需的资金,还针对早期创业所需要的商业、技术、产品、市场、人力、法务、财务等提供一揽子创业服务, 旨在帮助早期阶段的创业公司顺利启动和快速成长。借力于李开复先生和他的团队的戮力同心,创新工场已经成为中国最领先的科技创业者摇篮之一。
漫步工场,能见到3500平米的工作区域几乎没有隔墙,就连讲究严谨与秩序的办公室也是寥寥无几,席面而来的是Google式的硅谷文化。工场的气氛非常活泼与开放,就连李开复先生的办公室也经常被“霸占”,“开复博士目前在台湾养病,他在北京的时候还经常笑话‘自己的办公室成了公用的了’”,李心霞女士讲述的逸事也令我们忍俊不禁。不同的工作区域被划分给了不同的创业团队,随处可见的是头戴耳机的程序员与标配15寸MacBook的UI设计师,项目孵化的前三个月租用工作区域是免费的,这给财务紧张的初创团队提供了极大的优惠。与此同时,各个团队之间也实行资源共享,信息对称,项目之间不存在抄袭和剽窃的顾虑,甚至创业团队的CEO们还会成立“兄弟会”,传统的单枪匹马匆忙应战的创业模式在这里早已被淘汰。
对于一个互联网创业者来说,创业初期往往是一个孤独而又痛苦的历程,但即使是痛苦也有其能够把握的规律。伴随着快速迭代开发的精益创业思维被广为接受,通过短期低成本的开发以进行“试错”,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检验市场需求,成为许多初创团队的共同选择。“互联网领域最不值钱的就是点子”,创业最需要的不是高谈阔论,相反地,团队的选择与分工、执行力的强度、创业辅导这些必不可少的环节却往往被众多大学生所忽视,这或许也是创新工场不投学生团队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正如2014年WWDC的标语“Write the Code, Change the World”,互联网创业的门槛正在一步步降低,借助商学院的创业培训和基于实战的经验获取,我想必定能够看到更多的成人直播本科生加入到创业的浪潮中。这是梦想,也更是汉诺塔式的考验。
成人直播
13级本科生 蔡宇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