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昀,北大EMBA701班学员,杜克能源中国区总监。
年轻的卢昀大气端方,与年长的人一起不觉得天真,与年幼的人一起不显得老成,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智慧与清醒。她告诉记者:“我这一生的使命就是为促进中美之间的沟通合作而实现自己的价值。”
她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北大EMBA701班学员卢昀
北京出生、深圳长大的卢昀从小就有北大情结,当决定要读EMBA时,她在北大和中欧之间犹豫许久,最终选择了北大。
北大的老师们没让卢昀失望。讲授“组织行为学”的张维迎教授给卢昀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张维迎教授讲课无比生动,虽然貌不惊人,但很有魅力。”谈到7月份沃顿商学院Raffi Amit教授的“风险投资与企业家创新”课程时,卢昀更是兴奋地向记者形容了上课时的盛况:“Amit教授不仅做研究,还有投资界从业经验,对中国情况也很了解,从课堂互动到案例分析,我的收获特别大。上完课后,我们全班甚至起立给他鼓掌,我们几个女生还在微信里说‘都要哭了’。”同样在这门课上,卢昀代表小组用流利的英文作了报告,虽然事前有点犹豫会不会有卖弄之嫌,但她决定让老外见识“北大也是有国际化学生的”。
北大的拓展训练则让卢昀认识到了另一面的自己。有一个项目的要求是学员需要站在一根高达八米的柱子上,跳出去跃起来抓住对面的高空单杠。认为自己还挺胆大的卢昀是第一个站上去的女生,但站上柱子后她的脚开始发抖,有几秒钟几乎想要放弃。最后,她还是往前一扑,两只手抓住了单杠。卢昀这样描述她的心理过程:“先看着别人做,很简单,站上去之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觉得根本完不成,再到能做,做完了,最后是做完了还想再去试一次。这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
卢昀喜欢北大校园里纯净的氛围,同学之间没有商场上的利益冲突与竞争关系,大家可以回归到干净、简单的状态进行交流和交往。她坦言,从年轻人的角度讲这是很宝贵的机会:“我从年长的同学那里学到很多处事经验,可以了解那一代人的处事方式,回到现实社会中也是有帮助的。”
管理就是把人当人看
卢昀18岁来到北京求学, 2006年赴美国蒙特雷国际关系学院学习高级翻译,2008年回国。曾经想从事同传的她,发现这个工作虽然有丰厚的物质回报,却无法带来成就感:“我坐在箱子里,帮两方沟通,但这个项目和你没关系,你不知道这一切为何而来,也不知道将去向何处。”
回国后的卢昀在一家能源NGO组织担任中国区首代,之后于2009年8月正式加入美国最大的电力公司杜克能源,担任中国区总监职务。这家历史悠久的公司成立于1899年,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是全球能源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巨头,公司的业务除了电力供应,还包括能源服务、能源运输、风险投资等。
并不是能源科班出身的卢昀,花了很多时间恶补知识。她看好这一行,也愿意为之付出,毕竟,能源是一个传统产业,同时也是一个朝阳产业。在面临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的今天,就像不能没有水一样,任何人都离不开能源行业。
卢昀笑称,在国内她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嘿,你们公司是卖什么的?”她需要向合作伙伴们解释的是,杜克能源什么也不卖。公司在中国的战略,就是从三大方面支持中国政府的走出去的战略:“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对电力的需求直线上升,在推动能源技术商业化方面有不少成就,而美国的电力行业,老化严重,未来存在全面更新换代的需求,因此我们首先是到中国寻找最好的技术。此外,我们致力于和中国企业一起开发、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成熟,同时在风电、光伏等行业和中国企业展开合作,帮助它们走出去。这两方面都需要资本的支撑,因此我们也借由项目的合作,在美国做项目时引入对‘走出去’感兴趣的中资银行的支持。”
卢昀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是来自于耗时两年完成的引进中资银行给予杜克能源近8亿美元的授信。当时,美国总部的CFO觉得要引进中资银行困难太大,是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总部没抱以多大希望,但卢昀仍然全力推进,纽约、北京,北京、纽约,来回做工作。她的执着最终也取得了回报,今年,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成功进行了银团授信,这也是美国行业历史上第一次有中资银行对大的企业进行银团授信,被誉为“历史性的、划时代的一刻”。这也证明了,虽然在中国没有进行大规模投资,但杜克能源的中国战略是对的。
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性管理者,卢昀感到最不平衡的就是在各种场合,别人总是先入为主地认为她是秘书或是实习生。但她也慢慢认识到了这样的好处:当他人把你看得很低的时候,你能超越他的期待值,就会获得人的认可。如果一开始他就把你看得很高,你之后所做的不过是努力去证明他的期待而已。
现在的卢昀有着事业女性独当一面、风雨不惊的沉稳,不过她也告诉记者,以前管理经验并不丰富的她是从美国老板们身上学到了许多管理方式:美国的管理不是家长式的,而是民主的、平等的。董事长60多岁,对待下级却能耐心地倾听,平等地讨论,让卢昀深受触动。己所欲,施于人,卢昀认识到,喜欢这样被管理,就应该这样去管理人:“员工话没说完就去打断,不是好的管理方法。倾听是很重要的,它背后所代表的就是民主的精神。”
尽管任职于外企,卢昀十分推崇四川民企海底捞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海底捞为什么能成功?因为能把员工当人看。富士康工人为什么跳楼?因为把人当动物看。现在90后都出来混了,这一代人按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完全过了温饱阶段,都在追求自我实现呢。一家不人性化的公司,无法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永远只能活在过去。”
卢昀有着从内心对员工的关怀:“我被给予了很多机会,成长得很快。现在我也需要给员工机会和平台,帮助他们成长。”
不要忽略自己的小宇宙
卢昀说,她想成为一个有情怀的女人。在和朋友们杯酒人生时,她寻找到了情怀的含义:阳光的、柔软的。夏日静好的下午,穿着礼裙、盘起长发的卢昀对着镜头露出了她的招牌笑容,从指尖到唇边都散发出自信而勇敢的光芒。她就像一朵开得正当时的花,阳光穿过她,却改变了自己的方向。
卢昀爱好艺术,喜欢品酒,迷恋美食。生活里会有不圆满的地方吗?当然有。但卢昀已经学会了更从容地面对一切。
“每个人的小宇宙都是特殊的,但太多人都在关心外面的东西,忽略了自己的小宇宙,”卢昀望向远处,若有所思,“在信息爆炸时代,人还是需要独立思考,去读一些会启迪你的书。”喜欢哲学的卢昀有着一整套完整的世界观:“我们处在一个物质极度丰富的世界,按西方的线性思维,就是要不断生产,不断消费,再不断地刺激生产和消费。当自然循环被加速,地球自然不堪重负。西方的思想是人定胜天,就是世界是可以被战胜的。传统的原始的中国文化、儒家思想则讲天人合一,对大自然有敬畏感。我们的现代社会是缺乏一种敬畏感的,但人类必须认识到:我们不能战胜自然,只能和自然共生,和谐相处。”回归到企业层面,卢昀主张一家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应该考虑企业在社会中的位置,更谦卑地对待人和自然。
她最崇拜的人是基辛格先生,这位著名的外交家、前国务卿是促成中美建交的头号功臣。在国际舞台上,中国虽然有影响力了,但游戏规则是西方世界制定的,中美两个文化、信仰、价值观都不同的国家,并不知道如何去影响对方。卢昀微笑着,用手在空中轻轻划出一道弧线:“我对促进中美的理解和合作充满了热情,即使我只能发挥一点点的作用。这是我一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