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9日中午,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案例教学与研究”系列讲座在成人直播
新楼109教室举办了第三场活动。此次,案例中心特邀唐国正教授担任主讲人,与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博士生们探讨“关于案例教学的体会”。
讲座一开场,唐教授即剖析了案例教学在商学院教育中的重要性。通过对比中美两国不同情境下案例教学的特点,他指出中国的案例教学必须要有“中国特色”,从而有助于中国商业人才的培养。接着,唐教授从数据与资料、教师与学生、理性与感性及读书与思考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
唐教授认为案例开发要从那些具有代表性、深度价值和争议性的企业入手,如果有关企业的各种观点业已明确,那么案例本身将缺乏研究价值。此外,他认为在中国进行案例编写时会遇到一些数据收集上的困难,如何用较低的成本搜集到可信度较高的数据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面对从公司的官方数据、高管接受媒体的采访以及市场知名人士的评论等多个渠道获得的过量信息,编者应学会识别那些对于案例分析有价值的、可靠而真实的信息。
在谈及案例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转化时,唐教授用一个生动的譬喻诠释了他的理解:双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鱼儿跟水的关系,而是鱼儿跟鱼儿的关系。老师不再是授课权威,而是保持开放合作的心态与学生一起探讨学习;老师应该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和思想碰撞,提高大家的逻辑分析能力。
随后,唐教授探讨了如何在课堂案例分析过程中帮助学生面对理性和感性的困惑。他指出,学生往往很难进入案例的具体情境,而仅凭感觉进行案例分析。这时老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情境提示和信息展示,以此来引导学生更快的进入案例情境,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决策。
最后,唐教授阐述了读书与思考的关系。他指出,问题缺乏新意往往是由于尚未发现问题。我们应该带着思考的态度去看待和发现问题,发现了问题,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点滴经验,可汇江海”。
唐教授关于案例教学的困惑和感悟激发了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们更多的思考,大家都受益匪浅。